来源:盐田区水务局发布时间:2021-03-03
在盐田区委、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,在市水务局的关心、指导下,盐田区水务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紧紧围绕“加快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滨海城区”目标,先行先试、迎难而上、扎实苦干,各项水务工作再上新台阶。
一、2020年工作总结
(一)深化改革突出示范引领
一是作为深圳市唯一行政区(广东省共4个县区)被评为“全国第一批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(市区)”,“三有七化”的盐田特色小型水库管理模式成为全国标杆。二是提前一年高分通过国家级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省级验收,获得“广东省节水型社会示范区”称号。三是深入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,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,建成区40.58%面积达海绵城市标准,远超全市目标要求(20%)和平均水平(约30%),获评典范项目数(8个)和社会投资项目获奖励数(4个)均为全市最高,以满分成绩通过海绵城市建设考评。
(二)水环境质量再实现优中有升
一是圆满完成全区90项水污染治理巩固任务,1463家排水户率先实现一户一档全面纳管,1036家经营性排水户持证排水覆盖率达90%(全市最高)。二是扎实推进排水管理进小区,全市率先实现602个小区1100公里排水管网专业化运维全覆盖,全面完成首次进场三项工作,建成3个供排水管理示范小区和8号涵流域污水零直排示范区。三是不断做强河湖长制平台,推行“橄榄绿河长”,积极培育民间河长、“河小二”、河湖小卫士,全社会参与“节水、爱水、护水、享水”氛围空前浓厚。
辖区18条河流水质优良率稳定提升至95%,主要河流盐田河、沙头角河、小梅沙河年平均水质稳定在地表水Ⅱ类标准,部分月份达Ⅰ类标准;近岸海域水质达海水水质二类以上标准。
(三)多维度落实水务惠民更显成效
一是在全市率先完成全区131个居民小区二次供水设施改造,居民小区自来水直饮从先行示范走向全覆盖。二是因地制宜打造河流型、湖库型、滨海型碧道,全区新增海滨栈道、恩上水库环库碧道、盐田河上游示范段等21.1公里碧道,不断构建集海港观光、生态自然、休闲度假于一体的高质量盐田特色碧道体系。三是主动服务,窗口前移,提前介入指导小梅沙片区整体改造等重大项目涉水事务,首创执法交底进项目,在辖区建设项目激增的情况下水事违法案件同比下降45.4%。
(四)有序有效应对水灾害力保安全
一是完成水库、河道、防洪设施、排水管网加固改造等一批水务设施防灾减灾工程,整治内涝风险隐患点15个。二是进一步健全区、街道、社区、企业四级防洪排涝责任体系,强化防汛应急物资、装备和技术力量配备,练强应急抢险队伍。汛期成功抵御38轮暴雨和3场台风灾害,在汛期累计降雨量全市最高的情况下,未出现明显积涝。三是强化水务行业地面坍塌隐患排查整治,组织各责任单位全面开展暗涵暗渠上盖物业和道路排查,完成坍塌隐患整治171处,全区地面坍塌事故(2起)同比下降33%。四是全力抓好水务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工作,全年未发生水务安全生产事故。
二、2021年工作思路
在新征程上,盐田区水务局将坚持践行总书记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发展理念,抢抓“双区驱动”、综合改革试点重大历史机遇,坚持对标最优、最好,努力打造高强度开发城区人水和谐的生态水务发展先锋。
(一)扎实筑牢水安全防线
一是持续构建“蓄、滞、截、排”立体防洪排涝体系,实施跃进大水坑水库、松仔耳山塘、恩上片区山洪截排、金融路和海景二路箱涵改造等一批水务基础设施改造提升项目,结合小梅沙片区更新重塑片区防洪排涝系统,进一步提升辖区防涝防洪防潮能力。二是扎实做好防汛备汛工作,全面开展防洪排涝“大排查、保通畅”行动,通过进一步明晰责任体系、健全优化应急预案、系统整合救援力量和物资装备等,着重提升超标准降雨的应对处置实战能力。三是提升水灾害防御现代化水平和能力,完善河、湖、管、渠“一张图”,建设完善前端水雨情收集监测和设施运行监控设施,搭建防洪排涝“源头-过程-末端”以及“人防+技防”的智慧防汛网络。四是提升联防联控和群防群策水平,通过联合应急部门指导完善小区应急设施、强化宣传培训等,进一步推动辖区居民在意识上从“要我防御”到“我要防御”、在能力上从“我想防御”到“我能防御”转变。五是健全“服务先行、行业共管、执法兜底”的水土保持监管模式,确保辖区高速开发建设过程中不发生大的水土流失事件。六是结合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,做好“一线三排”工作,狠抓重要部位、重点环节的隐患排查治理,把安全工作做细做实,推动水务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。
(二)继续夯实水资源保障
一是建立双水源供水保障和双路管道供水保障,东部供水盐田支线实现通水,大力推动沙头角水厂第二水源工程建设,启动盐田港水厂及区域供水泵站扩容升级。二是建成“国家级县域节水型社会”,以节水载体创建为抓手深化节水型社会建设,率先实现重点用水行业和公共机构节水载体建成率100%,万元GDP水耗、万元工业增加值水耗达国家先进水平。三是研究探索提高中水利用率,改善中水水质,将中水应用于更广泛领域,缓解用水压力。
(三)巩固保持最优水环境
一是深化专业排水管理进小区,完成一批老旧小区排水管网修复,彻底解决雨污混流回潮问题,全面实现新建小区供排水设施设计、施工、验收、移交全流程管控。二是率先建成全域污水零直排区,取消沿河、市政截污设施10处,联合相关部门全面开展面源污染整治。三是进一步优化污水系统布局,启动10.7公里污水管网建设,完成新建3.7公里,加快小梅沙污水外输涉及的泵站、管网建设,倒排工期,强力督办。四是建设智慧水务,规划水环境全天候全流程监测监控体系,科学集约织密智慧水务感知网,初步实现从排水户、排水管网关键节点到河流、海域的水环境在线实时监控。
(四)持续释放水生态红利
一是加快绘就“两横七纵”、蓝绿交织的生态碧道画卷,结合半山公园带建设、海景公园提升等,高质量建成一批特色滨水碧道,在实现恩上水库开放共享的基础上,高标准推进翠岭、红花沥、三洲塘水库景观开放,进一步打造“通山达海、水城共荣”独具盐田特色碧道。二是进一步提升海绵城市建设品质,主抓重点项目和重点片区的跟踪管理,推动海绵城区系统化连片建设,高标准完成大梅沙片区、盐田后方陆域西南片区海绵化改造,实现海山片区整体达标,以更多海绵典范项目打造“会呼吸”的品质城区。三是探索水务基础设施“厂网河库”全要素一体化、专业化、物业化管护,提升科学调度、精细管护水平,以适应景观水库开放、河流品质提升后市民的新期望新要求。
(五)不断优化水服务体系
一是充分“放”、有效“管”、主动“服”,进一步简证便民,深一层指导审批,用好部门联合“双随机、一公开”监管,对新兴产业、重大项目实施包容审慎监管,主动助企解难题。二是彻底解决供水“中间层”问题,完成居民小区优质饮用水入户兜底工程,解决爆管频繁、漏损高给居民用水和物业单位带来的困扰,在全国率先实现居民小区抄表到户和远程抄表全覆盖。三是开展全市执法系统移动执法试点工作,探索建立“网上办案系统+移动执法APP+执法终端”三位一体的智能化、高效化办案模式,助力全市行政执法方式改革。四是推动民间力量从末端监督向全链条深度参与转变,打造“有讲师、有教材、有听众、有基地”的水生态宣教体系,进一步引导辖区群众由惜水、护水向爱水、享水升级,让居民获得感更有成色。
相关稿件:
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